俞秀松:以青春热血书写生命赞歌

2022-07-28 17:01:16 桃峰陵园 735

历史长河中,既有许多不畏艰险、为国牺牲的勇士,又有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模范,还有纯朴善良、发光发热的普通群众,他们虽已逝去,却留下值得家人追忆、社会弘扬、国家纪念的伟大精神财富,让生命之光熠熠生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生故事,见证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推动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演变,也形成了润物无声的家风家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此,《殡葬周刊》特别推出“生命故事”专栏,讲述先贤故事,揭示家风传承,涵养正气新风。


人物简介:

俞秀松(1899年—1939年),浙江诸暨人,参加过陈独秀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先后参与发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临时中央第一任书记。为了追求真理,他曾三赴苏联学习工作,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责任,远赴新疆开展统战工作,却不幸客死异乡。


泛黄的纸质封面上,依旧清晰可见“日记”“1920.6.24”“秀松”等字样;黑白老照片里,年轻的面庞透出坚毅神情;一张珍贵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熠熠生辉……

6月24日,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烈士继子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俞敏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了几组老照片,让记者颇受震撼。

“俞秀松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热血和传奇。”记者电话采访俞敏,聆听他讲述父亲俞秀松当年那段峥嵘的历史故事。怀着拯救祖国于危亡的决心,用鲜血和生命追求光明,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位于上海福寿园“意遐苑”的俞秀松烈士纪念铜像。



▲俞秀松继子俞敏在纪念像前讲述俞秀松生命故事。



追忆父亲

一位山村中走出的革命少


“父亲俞秀松的世界观、思想转变也是由小到大,我对他的认识亦是由浅至深。”俞敏说。虽然从小是听着父亲故事长大的,但在俞敏眼中,父亲俞秀松给自己的印象并不是很强烈,仅限于母亲安志洁口中的那个烈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事已高的母亲对父亲史料归集心有余而力不足,俞敏渐渐踏入史料挖掘之路。“后悔没再早20年参与,那时和父亲有关的人还在世,对现在研究价值更大。”

自1996年开始,俞敏十余次赴海内外,足迹遍及俞秀松生活工作过的各个地方,从封尘的历史档案中挖掘大量俞秀松的珍贵史料和影像,这也成了他向青少年讲授党史家风、传递革命精神、诉说生命故事的鲜活素材。


▲为俞秀松家属颁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俞敏介绍说,在他印象中,为了革命,父亲俞秀松立志“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西南北人”,此后一生,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黑龙江、新疆、苏联……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最早的实践者,父亲俞秀松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将自己短暂而绚烂的一生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俞敏说。

一百年前,俞秀松不只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代表着觉醒的一批志士。就是这样一位山村中走出的革命少年,一生革命生涯历尽坎坷,但信念坚定、矢志不渝,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首历史

用青春热血书写生命的赞歌

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社会动荡的近代中国,青年时期的俞秀松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四运动时期,弱冠之年的俞秀松参与领导杭州青年运动。五四运动后,俞秀松决定去探寻和实践改造社会的道路。1920年,俞秀松等来到北京,经陈独秀介绍加入北京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社会实验探寻理想的新生活,但行不通。期间,他的思想由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1月初,俞秀松从杭州来到北京参加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他在第一组参加学习和工作,照片是入学的第一天拍的,并在照片背后给家里写了信,汇报此行的目的。


这件事对俞秀松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0年3月,他在《给骆致襄的信》中说,“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一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之后,他便来到上海,参加《星期评论》社工作,集中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十月革命是解放人类摆脱压迫的唯一道路。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决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指派最年轻的俞秀松筹建工作。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团机关便设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俞秀松任书记。



▲2021年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团校落成的俞秀松纪念像。


那是思想浪潮奔涌向前、革命星火遍地燃烧的觉醒年代,全国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纷纷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在俞秀松的努力下,不到一年时间里发展到200多名团员。党的许多活动都以青年团的名义进行。因工作出色,俞秀松受邀参加1921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翌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在其间扮演的角色之重、担负任务之艰超乎想象,他为党团建立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俞秀松当年的日记。在1920年6月28日的日记里,记下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书经俞秀松送给陈独秀的经过。


而其力量之源又是来自哪里呢?

时光跨越百年,历史的烽烟远去,记者在泛黄的信纸中寻找答案。1923年,身在广州的俞秀松曾给在诸暨的父母写了封信。信中,俞秀松向家人交代了近况,对自己无法替父亲担起家庭重担表达了歉疚和不安。他还宽慰家人保持对局势的乐观:“我们的困苦,乃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有一天消灭的。”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0年到1928年间,俞秀松给亲朋好友写了20余封信。简短的家信见证俞秀松披坚执锐的革命生涯,流淌着他对家人的无限关怀与歉疚,当然更多的是他坚贞不屈的信仰与一往无前的信念。





▲左图为俞秀松(右一)和浙一师同学邵人模在杭州合影。右图为俞秀松(右一)和浙一师同学邵人模、马志振在杭州合影。



铭记历史


用红色旋律唤醒炽热的初心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根与魂,要用鲜血与生命铸就。”2015年10月,俞敏赴俄罗斯远东地区查找、征集档案资料留言。

俞秀松的革命道路,是他自己的选择,也同当时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分不开。

“俞秀松的成长和革命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年少时的爱国主义熏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俞敏看来,父亲俞秀松之所以会走上革命道路,很重要的原因是读书时接触到了先进思想,其成长是从懵懂的热血青年学生蜕变为有理性思考、奋勇向前革命者的过程。



▲1920年年中,受中国共产党委派,在上海新渔阳里六号成立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社长,俞秀松任学社秘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

俞敏介绍说,父亲俞秀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校园内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俞秀松受其影响创办《浙江新潮》刊物,呼吁破坏束缚、建设自由社会。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俞敏现在很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党史党情教育工作。“当代社会诱惑太多,我们必须抢先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用真实的党史、团史和正能量革命英雄的事迹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从小就像俞秀松一样有正确的世界观。”


▲2020年7月,上海十余所高校及机构在诸暨俞秀松故里挂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据介绍,俞秀松故居教育基地位于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包括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纪念馆、俞秀松烈士陵园三部分。俞秀松故居是俞秀松生命的起点,亦是“秀松精神”的发轫地;俞秀松纪念馆2019年在俞秀松烈士诞辰120周年竣工开馆,是俞秀松革命事迹的集中展示;俞秀松烈士陵园,是“秀松精神”继续传承之地。


▲2002年,俞秀松烈士纪念铜像在上海福寿园意遐苑的苍松翠柏间落成。


此外,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80 周年之际,一座巍然耸立的俞秀松烈士纪念铜像在上海福寿园意遐苑的苍松翠柏间落成,成了当地纪念烈士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时代在发展,但俞敏始终将父亲俞秀松的革命精神作为自己工作的原则。他说,要将俞秀松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让更多青少年学习、继承革命先辈那种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坚定的革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