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雷泉教授解读让惠能大师开悟的经典名句

2019-05-23 17:04:38 桃峰陵园 748

2019年5月22日,王雷泉教授应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的邀请,来寺继续讲解《金刚经》。第三讲的主旨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灵的自由与担当。

桃峰陵园

■ 信解实相与心灵自由

王教授首先以第十二品阐明《金刚经》所在之处,不仅是佛存在之处,诸大阿罗汉与菩萨等贤圣弟子们也与佛同在,尊贵显要,值得世人尊敬崇拜。


随后王教授解释了第十三品的内容:此品确定了《金刚经》的经名,并点明应当以真俗不二的方法来理解、受持此经,也即“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接着王教授重点讲述了《金刚经》第十四品,这一段经文的内容是说须菩提听说《金刚经》后,发现自己以前悟到的并非大乘的境界,空得“慧眼”而没有领悟到“真空无住”的实相之理,因此涕泪悲泣,顿时领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王教授解释到此处“信心清净”中的“清净”即是无相,而这个“相”又表现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即六境,也称为六尘。因为人很难摆脱外在的诱惑,所以要通过佛法做减法乃至除法,来消除六尘对我们的诱惑、消除一切我们主观、扭曲的思维强加给实相的所有附加名,从而不住六尘,远离戏论,还事物的本来面目,让心清净。




当我们真正把握了实相,内在的心灵自然清净,所以真正的信心,就要信解《金刚经》所呈现出来的文字般若,进而从闻慧和思慧进入到修慧层面,起观照般若,我们才能证得实相,也就悟得了实相般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心清净。


当实相现前的时候,也就证得了法身,然后一层层剥离微细的我执与法执,一层层深入到实相,对实相认识的越深刻,菩萨的果位也就登地越高,从而层层位登圣地菩萨之位。故下文紧接:“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王教授指出,对般若空性的法门,能做到“不惊、不怖、不畏”,那么就能对般若的思想信解受持,一肩担起弘扬佛法的使命,这样的人当然甚为希有。


为诠释“不惊、不怖、不畏”,王教授引用了江味农《金刚经讲义》中的解说:“不惊”即是信;“不怖”即是解;“不畏”即是受持。他说江味农居士从思想史角度,分析对般若的惊疑怖畏在于佛理未能贯通,误生分别法执,不达般若之真实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现场,王教授以第十四品中佛陀往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以及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就世俗意义来讲,认为有东西可以忍,前提是肯定有不满意的人和事,然后把不满意的事物接受下来,其实内心经过挣扎,才让自己去忍受。

而从胜义谛角度来讲,菩萨是以三轮体空而行安忍:无能辱者、安忍对境怨敌、及安忍本身。与无住离相的般若相应,才称为忍辱波罗蜜。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段经文是承上启下,前面须菩提所言,“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从证果的角度而说,明离相乃得大有成就。接着说第一波罗蜜及忍辱的理事不二,是从修因的角度,明应离一切相以修六度。


此段经文,则归结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从本源上点明,发心乃起修之因。




随后,王教授又通过《金刚经》前周与后周的差别,由浅入深地说明大小乘一切贤圣果位,皆以所证空性的深浅而呈现差别。以无住为宗要,破对外在境相的所执,接下来破内在分别心的能执。


王教授又借第十七品中当年佛陀身为儒童菩萨时,布发铺泥供养燃灯佛的典故,说明经过前周般若道和后周方便道修行,不断由粗到细的断惑去执,才能证得如来法身。


最后,王教授教授讲述了菩萨道的极致,即要以无住离相的智慧,实现菩萨三大使命:成就法、报身,成熟众生,庄严佛土。




本次讲座,用三个多小时,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信解实相与心灵自由;二、前周与后周的差别;三、远离微细我法二执;四、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在接下来的觉群人生讲坛中,王雷泉教授还将继续为大家带来《金刚经》的精彩导读,敬请关注


《金刚经》导读

大乘佛法要义

《金刚经》第一讲内容回顾

《金刚经》第二讲内容回顾

2019年5月22日 19:00--21:00

2019年6月5 日 19:00--21:00


主讲人:王雷泉教授

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宗教学原理、佛教哲学史、佛学原著选读、中国佛教史专题、禅学研究等课程。著译有《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禅宗与精神分析》《中国佛教的复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