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大殡葬体系带来六方面突出成效
坚持高位推进 健全共建共治工作格局
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建立市殡葬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任总召集人,制订改革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紧扣人民需要 着力优化殡葬服务体系
健全生态奖补机制。将骨灰撒海补贴提高到2000元/具,对采取节地存放骨灰的群众和服务机构给予一定补助。
优化群众办丧环境。更新改造设施设备,优化美化办事环境,全市有5间殡仪馆、11个经营性公墓、132个公益性骨灰楼(安放地),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全城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突出绿色生态 建立1+N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彰显。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广州市殡葬设施建设规划(2019-2035)》,合理布局公益性骨灰存放等节地生态安葬设施。
撒海还林活动深入开展。先后以免除活动费用、发放补贴等方式,激励群众参与绿色节地生态葬法。举办广州市骨灰撒海30年公祭活动。全市共撒海骨灰2.38万具,还林骨灰2.12万具,发放补贴349.2万元。
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市第二思园骨灰还林点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目前市福山公墓一期已投入使用,市观音山公墓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
公墓生态化改造力度加大。积极开发“夫妻式”“家庭式”合葬格位、墓地,加大传统墓区改造力度,严控墓穴占地面积,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积。
聚焦综合监管 全面推进殡葬法治建设
殡葬政策法规不断健全。推进《广州市殡葬管理规定》修订工作,印发《广州市加快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先后出台了无人认领遗体处理、民办殡仪服务机构管理等规范性文件,为殡葬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遗体监管更加到位。建立遗体统一收运,凭证接运、凭证火化和遗体处理核对制度,建立殡葬业务集中化统一管理平台和信息收集共享机制。每年6万多具遗体实现凭死亡证接运和凭死亡证火化“两个100%”,火化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19年保持100%。
殡葬管理不断创新。设立市、区两级殡葬执法机构,深化殡葬设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死亡证明的出具手续,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纪实制度,定期开展殡葬服务机构检查;积极探索公益性殡葬设施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模式。
行业自律持续加强。开展“三规范一推行”、殡仪馆“开放日”,创新服务回访评价制度,推行统一的殡仪服务合同范本,全市殡葬职工统一签订廉洁责任书,将拒收红包写入劳动合同。
围绕移风易俗 持续深化殡葬改革
群众祭扫行为更加文明。深化清明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广灵牌位拜祭、居家拜祭、无烟拜祭、鲜花拜祭、网络拜祭等方式,推出在非高峰期免费送花和送水、“鲜花换纸钱”“鲜花换鞭炮”活动,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成效
惠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年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超6万例,免除费用近6000万元,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普惠+特惠”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殡葬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创新为孤寡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送骨灰上门拜祭服务,推出扶灵、居家拜祭等便民措施,服务流程更加便捷,各项收费更加公开透明,群众满意度、行业美誉实现“双提升”。尤其是送骨灰上门满足了孤老、重残等困难群众拜祭需求,受到了拜祭群众和社会好评。3D打印遗体修复等高科技的运用,有力提升了殡仪服务整体水平。
殡葬市场发展健康有序。建立市级殡葬管理服务视频监控站,全市各殡仪馆、经营性公墓400多个视频摄像头接入监控,实现遗体处理、殡葬服务全流程监管。健全行风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大力推行阳光服务,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内部治理的四位一体殡葬综合监督体系更加完善,殡葬市场发展健康有序。
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深化。大力倡导节地生态葬法,基本形成以骨灰寄存为主,其他节地安葬为辅,骨灰撒海、还林为品牌,生态奖补机制为支撑的生态促进体系。群众参与葬法葬礼改革积极性显著增强,今年开通骨灰撒海全年常态化预约服务以来,已有超2600具骨灰预约撒海,预计今年撒海量将创历史新高。
殡葬改革氛围日益浓厚。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推进葬法葬礼改革作用,推广网络拜祭、鲜花拜祭、无烟拜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移风易俗、绿色环保的文明生态理念日渐盛行,“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