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2020-04-21 11:34:16 桃峰园 989
近年来,太仓市民政局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群众基本需求、生态环境保护、树立文明新风、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殡葬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殡葬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殡葬惠民、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落到实处,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1

 完善机制建设 织好“一张网”

党政协同统筹推进。太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把殡葬改革工作纳入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民生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中统筹推进。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各有关部门、镇(区、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把殡葬改革工作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保障民生等工作相融合,统筹规划,共同推进。
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围绕当前殡葬领域亟待解决的体制不健全、殡葬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陈规陋俗根深蒂固等问题,自2010年以来,太仓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太仓市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太仓市深化殡葬改革若干实施办法》《太仓市公益性安息堂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推动绿色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为全市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方向。2019年6月,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太仓市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9-2025年)》,明确了全市殡葬设施建设布局规划,推动构建保障体系健全、土地利用集约、文化内涵健康的殡葬服务体系。
突出考评引领作用。根据《太仓市殡葬服务机构考评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定期对公墓、骨灰堂(塔陵)等殡葬服务机构开展考评,落实属地年度检查和日常监管。对历史上集中安葬而长期形成的、暂时不能搬迁的公益性公墓,按照目前确定的用地范围,不得扩大原有墓穴规模,督促有存量墓穴公墓进行内部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同时,由民政部门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加大对公墓的监管力度,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监督管理的通知》加强对公墓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并健全完善监管和巡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公墓开展联合检查和明察暗访,逐步实现公墓监督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2

 推进专项治理  打好“一组拳”

开展散葬坟墓专项整治。依法开展散埋乱葬清理整治行动,2017年3月,太仓市印发《关于开展全市散葬坟墓整治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抓住清明、冬至、大寒等时间节点,通过落实村(居)责任、细化分解任务等形式,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将散坟逐年分期分批集中统一搬迁至公益性安息堂存放,使散坟占地全部复耕还田(林)。截至到目前,全市共搬迁散坟47064座,合计75349穴,复耕土地24.9万平方米,合计373亩。同时,为切实加强老坟地管理,对现有老坟头占地面积、坟头数量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定期开展检查,严禁老坟头新增散坟和旧坟重新装修,扎实稳妥地做好因散埋乱葬导致的社会稳定工作。
开展殡葬问题排查整治。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苏州市关于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违规建设殡葬设施排查整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太仓市分别印发了《太仓市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行动方案》和《关于排查整治违规建设殡葬设施工作方案》,自2018年7月起,各镇(区、街道)和有关单位按照“属地管理、突出重点、疏堵结合、依法行政”的原则,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通过采取对标对表与逐条梳理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分类施策相结合、自查自纠与督促检查相结合、部门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媒体监督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和违规建设殡葬设施专项整治。同时,加强殡葬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规范殡葬行业秩序,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
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切实认清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对各殡葬服务场所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制定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防控措施,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全力以赴打好殡葬服务机构疫情防控阻击战。清明前夕,太仓市依托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各类清明祭扫服务管理通告,要求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陵塔)等殡葬服务机构按照上级规定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倡导广大群众不前往现场祭扫,主动延期、错峰祭扫,通过“苏城云祭扫”公益信息平台开展网上祭扫。清明期间,全市室内骨灰堂(塔陵)继续实行封闭管理(骨灰安放除外),暂停群众现场祭扫。对于实行提前预约、分时限流、有序开放的现场祭扫的室外公墓,严格做好进出人员的登记、人数控制、测量体温等工作。同时,各殡葬服务机构还组织工作人员代为开展一次集体祭扫活动,做好群众无法现场祭扫的心理慰藉,挑选业务骨干学懂弄通“苏城云祭扫”网上祭扫平台的使用情况,以便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网上祭扫服务。此外,有条件的殡葬服务机构,结合自身实际为群众提供代客祭扫的服务,以此来满足群众需求。

3

 突出惠民利民  算好“一本账”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益性和节地生态原则,加强殡葬设施建设,将公益性骨灰堂、节地生态安葬设施、集中守灵中心等殡葬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总盘子和民生实事,要求各镇、区(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太仓市先后投入2亿多资金,在全市范围内高标准新建和改造了8座公益性安息堂,格位总数30万穴,可用于安放散坟整治过程中搬迁的骨灰和至少20年新产生的骨灰。目前,全市9个镇(区、街道)已实现安息堂全覆盖,科教新城、城厢镇等4个乡镇已建成用于引导和鼓励群众文明办丧的殡仪服务中心,投资1500余万元的沙溪镇殡仪服务中心已经完成土建。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镇级殡仪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建立奖励补贴制度。出台惠民殡葬补助政策,规定为在本市范围死亡并在本市殡仪馆办理火化的人员(含本市户籍在外地死亡并在外地办理火化的人员),可以免除部分殡葬基本服务项目费用,减免费用最高限额1510元;2019年全市直接为丧户免除部分殡葬基本服务费4196人次,减免金额共计546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同时,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态节地安葬,对于选择树葬、花坛葬、可降解葬、骨灰撒海等形式的给予每例2000元的奖励性补助。此外,还规定凡本市户籍城乡居民去世后,经办人到死者生前户籍所在镇(区、街道)专门设立的殡仪服务中心办理文明办丧,给予每例2000元的文明办丧补贴。2019年,全市共计发放文明办丧补贴75.63万元。

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去年清明期间,主动与义工联合会对接,安排60多位志愿者,前往全市公墓、安息堂(陵塔)等10个祭扫点,为前来祭扫的群众提供祭拜引导、服务处登记、安全巡查、清理垃圾、疏导交通人流,维持现场秩序等志愿服务。配合祭扫点共同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志愿者们向前来祭扫市民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和惠民殡葬宣传单,积极倡导无纸化祭扫,以鲜花换纸钱,及时劝导焚烧迷信用品和丧葬用品等不文明行为,营造了安全文明和谐的祭扫氛围。同时,为确保清明祭扫工作文明安全有序进行,各殡葬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增设服务网点、便民窗口和祭扫专区的形式,积极推行网上祭扫、拓展医疗救急、提供代客祭扫等服务项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赞誉。

4

 倡导移风易俗  树好“一面旗”

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严格落实中央、省、市两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突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在推动殡葬改革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重点利用手机微信推介先进典型,以真人真事影响和带动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市殡仪馆把“人生有终点,服务无止境”作为党建服务品牌,竭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殡仪服务,组织开展了殡仪馆“公众开放日”和“爱岗敬业、专业技能”两项培训活动,设立了行风监督岗,将馆内干部职工照片、姓名、岗位、职责等上墙共识,全面落实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和当事人自愿选择服务“一自愿”制度,将惠民政策实施内容、惠及人群、减免方式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抓好红白理事会建设。通过下发《太仓市“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实施方案》,要求把移风易俗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目前全市157个村(社区)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同时,积极发挥村(居)干部、老党员、老乡贤作用,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指导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让红白理事会“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程理事”,通过红白理事会积极宣传文明办丧政策,引导群众简化治丧仪式、缩短治丧时间、缩小治丧规模,树立起文明办丧的社会新风尚。同时,将绿色、生态殡葬与传统的“孝”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殡葬改革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讲殡葬改革政策,普及殡葬科学知识,通过发放服务手册、宣传单、服务卡等多种方式,着力加强惠民殡葬、文明办丧、节地生态安葬宣传,引导群众自觉破除殡葬陋俗,改变殡葬观念,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同时,把握时点宣传文明祭扫,集中精力在清明、冬至前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通过百姓问政、媒体访谈、专版专栏等形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大力弘扬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理念,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文明祭祀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此外,编写并发放了殡葬移风易俗“三字经”,通过组织群众参观安息堂、殡仪服务中心等方式,引导人们采用绿色生态安葬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